博彩官网

学术动态

石书臣:以强化育人理念深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1日    来源:    点击量:

作者:石书臣,系上海师范大学博彩官网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3·18讲话”)中明确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的是进一步办好思政课,而办好思政课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战略任务。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又作出重要指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拓展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际上把“课程一体化”提升到“育人一体化”的新方位、新高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还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改革任务,这同样突出了育人导向。因此,以强化育人理念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坚持育人本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式发展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办好思政课的必要途径,但“课程一体化”并不是思政课建设的终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的是把课讲好,把人育好。思政课坚持育人本质的实质是要落实到立德树人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有课程建设要求,更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否则就会偏离思政课的“思政”定位。为此,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思政课的育人本质。

第一,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党和国家有关文件中一直把思政课的政治性要求放在首位。早在1984年9月4日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中就指出:“马列主义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200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功能”作为第一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这些要求均把思政课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2024年5月11日,丁薛祥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也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1]因而,坚持思政课建设的育人本质,必须把坚持思政课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而且要把思政课的政治属性贯通于大中小学各学段。

第二,坚持思政课课程本质与育人本质相统一。韩愈的《师说》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任何一位教师、一门课程无不具有引领学生明白道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职能。但是,各类课程的侧重点和主要职能则有所不同。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课程本质,与其他课程相比而言,思政课主要是讲道理、讲价值、讲信仰,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同时,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还应把思政课的课程本质与育人本质有机统一起来。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所以,思政课的育人本质,就在于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3](P81)这也是思政课的育人本质和元本质。习近平在“3·18讲话”中反复强调,“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因而,理解思政课的育人本质,要坚持思政课课程本质与育人本质的有机统一,把思政课的育人本质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全过程。

第三,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有机统一。这体现了讲好思政课的两方面要求:从外延式发展来说,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吸引力和实效性;从内涵式发展来说,就是坚持思政课本质要求,增强思想性和理论性。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在“3·18讲话”中又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2021年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又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些要求都体现了思政课外延式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实践中也要避免片面注重形式创新而忽视内容建设的偏差,要注意把改革创新与内涵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习近平在“3·18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4]从而,在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时凸显了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的重要性。他还明确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4]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主要是要重视思政课本身,强化思政课的本质和内容,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这就需要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切实把握思政课的本质、目标、功能、内容等要求,以此引领和坚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明确育人目标,坚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培养人导向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各学段既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也贯穿了共同的育人目标。习近平指出,“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4]体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衔接贯通的教学目标要求。他还强调,“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什么要搞清楚,现在非常明确坚定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这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育人目标和根本目标。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强化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坚持思政课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相统一。

第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这一育人目标蕴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P5-6)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增强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其中,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7](P7)同时,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并发挥德育对其他方面的价值导向作用。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要强化立德的目标,也要树立“大思政”观,推动“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大思政课”建设,在与其他课程、其他环节协同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第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任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育人目标的时代要求。从这一重要论断的表述中可以得知,时代新人的核心要求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中进一步指出:“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这是对时代新人培养目标的新概括,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时代新人的目标内涵:一是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核心要求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统一起来,强调了“让党放心、爱国奉献”的要求。二是“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要求,更加强调了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性和时代新人担负的重大使命。时代新人不是一个现成概念,而是不断培养而成的,培养时代新人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强则国家强,只有把青少年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而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培养是一个从小到大的接续培养工程,所以,青少年教育是一体的,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不仅要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建设共同体,而且要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共同体。当代青少年是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还要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等要求,全面理解培育时代新人的内涵和要求。

第三,引导青少年学生走正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育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引导青少年学生走正路,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4]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是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从小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引领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思政课的本质要求。二是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要求中小学生“要自觉加强道德养成,从小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把国家、人民、民族装在心中,注重养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8]

思政课要积极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践行者。三是引导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9](P7)

三、增强育人功能,突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育人性定位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我对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强调得最多,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4]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思政课有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因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否则就容易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真正目的。

第一,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写入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在“3·18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键课程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从课程定位来看,思政课属于德育课程,因而是立德的主渠道课程和核心课程。而且,由于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所以,办好思政课更为重要。同样,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突出和强化思政课的立德功能。二是从育人意义来看,思政课是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课程。“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0](P212)这正是思政课的职责所在和育人优势,也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三是从引领作用来看,思政课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引领课程。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这些要求,都强调了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引领作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其目的是加强思政课建设,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和引领功能。

第二,坚持思政课传道立德功能与授知育能功能相统一。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持思政课传道立德功能与授知育能功能相统一,全面发挥和开发思政课的育人功能。首先,发挥好思政课传道立德的功能。我国自古就有重视“立德”的传统。早在《左传》中就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的人生理想,而立德是最高的目标追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立德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共产党一直传承着重视立德的传统,在党的教育方针中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在新时代,要围绕“立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4]其次,发挥好思政课传授知识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道理,也是科学知识,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等重要知识点。因而,思政课也具有重要的传授知识功能。“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4]只有把理论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才能增强讲道理的说服力和引领力。最后,思政课还是培育能力的重要课程。思政课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施“大思政课”,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体悟中升华认识、锤炼意志,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

第三,推动思政课德育功能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育人是一个整体工程,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虽然说思政课的主要功能定位是德育,但其德育功能并不是一座孤岛,不是靠独行来实现的,思想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是相互渗透的,而且其他课程也有育德元素。随着课程思政的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各类课程协同育人不断增强。从其他课程的角度讲,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从思政课的角度讲,重点在于在改进中加强。所谓加强,就是要把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主要任务,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所谓改进,就是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而结合其他课程的专业特点,推动思政课德育功能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无疑是提高思政课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增长点。正如习近平指出:“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1](P339-340)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也指出:“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劳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要求无疑都体现了这一育人要求,有助于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全面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四、遵循育人规律,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长期积累、连续成长的过程,因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思政课育人的内在要求。提高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实效,关键是要遵循思政课的育人规律,特别是坚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与遵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相统一,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科学化,这是今后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个着力点。

第一,遵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思政课主要任务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因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抓好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4]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坚持政治引领。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要求,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思政课教师政治性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积极发挥对学生的政治引领作用,教育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也才能发挥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二是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1]一方面,要坚持守正,坚持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积极打造思政金课,克服形式化、表面化现象;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创新,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针对性,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实践性、实效性。三是坚持教师主导。“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思政课教师掌握着课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一定要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4]思政课的教师主导不仅在于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政治要强,要发挥政治主导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因而,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导向,避免出现中性化、迎合化等忽视和弱化教师主导的现象。

第二,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一方面,由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要不同,因而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等必须体现针对性、适应性,避免产生错位和倒置;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等又要体现衔接性、进阶性,避免产生脱节和重复。习近平在“3·18讲话”中明确提出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的思政课课程目标,并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为此,各学段的教学方式可以设计为:小学阶段重在讲故事、初中阶段重在亲体验、高中阶段重在强认知、大学阶段重在强理论行实践。比如,对如何讲好雷锋精神,可以作出如下教学设计:在小学阶段,通过讲故事,看图画,唱儿歌等方式,主要教育学生了解雷锋是什么样的人;在初中阶段,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学雷锋、做好事的体验,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在高中阶段,通过学习雷锋精神的核心要义,掌握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大学阶段,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学做雷锋式的青年一代,进而强化理论认知、认同,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

第三,遵循教育规律。丁薛祥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遵循教育规律,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计课程目标,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1]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与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协同推进,遵循教育规律,提高育人的科学性。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首先,要教书育人。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书的目的是育人。必须强化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坚持教师教学能力与育人能力相统一。其次,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4]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体一化建设的角度讲,循序渐进应该是斜坡状而不是台阶状的推进,这样才能实现必要重复基础上的无缝衔接。再次,螺旋上升应该是叠加式而不是重复式的循环,这样才能既温故又知新,实现逐级提升和发展。要因材施教。即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因材施教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固有涵义。如果忽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也是难以实现的。最后,要教学相长。习近平强调,思政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一些思政课堂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教学,让学生来讲,这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4]这就体现了思政课的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实现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学生主体性调动起来,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容易让教师发现学生认知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1).

[2]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3]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7]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 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市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1).

[9]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5年第7期